新闻动态

关注《牛云说营销》新闻动态

中国新一代实体书店不得不采取“书店+”模式

2018-11-27 09:48:39 发布

随着我国的实体书店近几年通过网络营销似乎逆势而上,要如何开好一家书店,这个是每家书店所要思考的问题。新书店不断冒现的同时,传统书店告别的故事却也陆续上演,被视为上海文化地标的独立书店“季风书园”,将在1月底熄灯。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14日报道,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国伟指出,新书店大量涌现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书店复兴,单纯的传统书店早已无声衰退,新开的书店只是新消费语境下的文化形态,“互联网+”类似的模式的“书店+”成为发展主基调,“书店+美术馆”“书店+文创”等组合消费带来了人气,营造了实体书店新风景。

2016年8月,享有“最美书店”声誉的钟书阁在上海静安区开设了实体书店。由于是首次落户上海市中心,这个带有些许都市奇幻色彩的文化空间吸引大批粉丝慕名而来,媒体一窝蜂报道,让钟书阁的品牌又火了一把。

然而就在同一个月,钟书阁的“母店”钟书书店在上海长寿路一家2500平方米的门店,因为运营压力无声谢幕,没有媒体过问,更没有人在朋友圈刷屏。

“很多漂亮的书店进入人们的视线,但也有更多书店关掉,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些。”

对于中国实体书店是否回暖,上海钟书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浩始终不敢肯定。尽管成功打造钟书阁这个响亮的民营书店品牌,他也无力阻挡自己创办多年的钟书书店一间间谢幕。

上海近年涌现20多家实体书店

同样是实体书店,不同的经营方式带来迥异的结局,钟书阁和钟书书店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不同实体书店截然不同的命运。

2010年前后,在图书电商兴起、电子阅读习惯形成、商业空间租金上涨等因素冲击下,以卖书为主业的传统实体书店举步维艰,亏损、倒闭成为世界各地书店的普遍命运。中国的实体书店在这股洪流中也没能独善其身,不过在经历了阵痛后,“集体过冬”的实体书店近几年似乎出现逆势而上的势态。以方所、言几又、钟书阁、西西弗等品牌为代表的新店如雨后春笋在各大城市涌现,让书店这个文化符号以高颜值、高体验感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上海2017年就有20多家中大规模的实体书店亮相,最近两个月进入大众视线的新书店,其中包括1月6日开始试运营的大隐书局智创新天地店,成为上海目前唯一的“深夜书店”。

2017年12月,“光的空间”新华书店揭幕。老牌的新华书店与崭新的明珠美术馆融为一体,由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亲自操刀设计,在商业体中营造出一个以阅读为灵魂的文化艺术空间。

书店筹备组成员之一、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文化艺术部陈屹接受采访时说:“新华书店刚过完80岁生日,光的空间赶在2017年底开,是对它80岁生日的一种致敬。以‘书店+美术馆’新形态出现的光的空间,营造立体的阅读体验,也是老牌新华书店与时俱进的一次尝试。”

2017年11月,“思南书局·概念店”落户思南公馆小广场,外形酷似心脏的小书店以“快闪”的形式,带动城市文化的脉搏。在它开业的60天里,每天都有一名作家驻店,同读者交流阅读心得。这家30平方米的小书店在冬日的上海犹如温暖的人文客厅,吸引大批公众前去阅读、买书。

1月3日思南谢幕,不过上海市作协已在筹划让它从概念书店变成在思南公馆一带扎根的实体书店,预计在2018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开幕。

季风倒计时 体制挤压独立书店空间?

新书店不断冒起的同时,实体书店告别的故事也在上演。2017年12月,上海两家知名书店接连关闭,一家是当时上海最后的24小时书店——福州路大众书局,另一是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屋。“从此绍兴路上少了一盏温暖的路灯。”有爱书的人这样形容汉源书屋的歇业。

更令一些人遗憾的是,被视为上海文化地标的季风书园将在1月底告别这座国际大都市。季风从2017年4月即开始一场漫长的谢幕,书店入口处的倒计时牌上,每天记录剩下的日子,上面贴满了读者闻讯而来写下的告别卡片。

在上海,季风曾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些年与季风相关的故事,总带有文化的悲情。过去10年,上海不止一次掀起季风保卫战,然而,这家经营20年的独立书店,终究得离开。

季风停业的直接原因是上海市图书馆因“用房现状和事业发展需求”,决定在书店租约满期后不再续约。不过,据知情人士介绍,长期追求“进步的观念”和“自由的思想”的季风,是因体制对民间公共空间的挤压而不能存活。

“书店+”成主基调

两极化命运让人不禁思考,实体书店的“春天”来了,还是只是表象?

本身有28年出版经验,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国伟指出,大量实体书店在中国涌现,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书店复兴,单纯的书店已在上一轮倒闭潮中走向衰退,这些新开的书店是“新消费语境下的文化形态”。

正因如此,以图书销售为主业的传统书店在租金上涨、销量下滑等压力下难以为继,反之新形态的书店却获得政府、资本和消费者的青睐。

三股力量扶持“书店+”

据业内人士和学者观察,这一轮实体书店兴起的背后有政府大力支持、商业改造需求,以及大众文化消费升级三股力量的推动。

王国伟分析,当前政府力推实体书店的这股热情,源自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焦虑”。“文化焦虑来自我们有钱了,在全世界面前就是土豪,除了钱还有什么。文化不起来,很难成为强国,这个焦虑是正常的。”

中国各级政府这几年在推动实体书店上不遗余力。2014年,中国出台对书店的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免增值税政策,并拨出9000万元人民币专项基金,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12个试点扶持实体书店。2016年,11个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帮助知名民营书店做优做强。

地方政府也在发展实体书店上较劲,例如北京计划在五年内为扶持实体书店投入过亿元,上海近期颁布的“文创五十条”中,也提出要重点扶持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创新发展能力强、主营业务突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实体书店。

来自官方的力量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上海,逛书店、看书、参加读书会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每周六,都聚集数百名爱书人到思南公馆参加思南读书会,他们与作家近距离交流,分享看书心得。思南读书会成为上海人熟知的文化场所,2014年开办至今举办了220多场。

在书店看书的白领余晨(29岁,文员)说:“学生的时候会特地到书店买教辅书,工作后去书店少了,但这两年上海出现很多品牌书店,有时在外面逛街,走着走着就会碰到一间,顺便带一两本书回家。”

另一方面,大型商业体在网购冲击下有了融入更多业态的需求,书店也成为商场转型、提升品味的重要因素。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表示,租金压力让很多实体书店面临运营困境,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商业体有意识地引进能聚集人气的文化场所,并愿意给予租金优惠。

一些成功的实体书店品牌甚至成为商业体眼中的“香馍馍”。金浩透露,钟书阁打响“最美书店”的品牌后,近年来很多商场业主排队找钟书阁进驻,除了租金优惠,也有业主承受书店装修费。

再者,随着中国人富裕程度提高,消费升级带来的更高大众文化需求,也为这一轮实体书店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组合消费成风潮

与传统的书店规整的格局相比,强调“高颜值”的新一代的书店经过精心设计,角角落落都洋溢着创意和时尚,往往还带有中产阶层的情调。除了书,咖啡座、文创产品都是新一代书店少不了的标配,人们逛书店的原因也不再停留于买书,喝咖啡、见朋友,甚至是拍照晒到朋友圈来显示自己有文化,都是走进书店的理由。

迎合新的消费需求,“书店+”的模式正成为这一轮实体书店发展的主基调。在上海,“书店+美术馆”的新华书店“光的空间”、“书店+艺术展览”的衡山·和集、“书店+文创”的百新书局尚悦湾书店、“书店+旅游”的“山脚下的书店”等新的实体书店业态应运而生。

王国伟说,现在很多实体书店提供的是“组合消费”,走进书店的人不仅仅是消费书,也在消费空间、气氛、人与人交流的满足感。

学者:运动式发展可能带来反作用

新一轮实体书店的发展风潮,受益于官方的推动,学者和业内人士担忧,政府的介入开始呈现“运动式”发展模式,可能造成“灾难”。此外,官方主导的实体书店发展是否兼容多元化观点,也取决于官方的宽容度。

2017年举行的成都国际书店论坛传出消息:成都要在两年里兴建1000家实体书店。成都的雄心只是当前中国实体书店“发烧”现象的缩影。

王国伟直言:“任何事情以运动的方式做一定会带来反面作用,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指标。”

王国伟:政府应该营造书店生态

除了供需被扭曲,运动式发展模式带来的书店同质化倾向,是实体书店健康发展另一隐忧。

在王国伟看来,新一代实体书店都做得有模有样,但传导和销售的内容大同小异,很多书店尚未找到自己的文化个性,一旦政府补贴或商业资本撤出,能否靠自身盈亏存活还是未知数。

他也指出,当大量的政府资本强行进入市场,民营独立书店的空间就可能受到挤压,被迫面对一个缺乏理性和非良性的经营环境。

王国伟说:“政府现在的积极性很高,但不要用错地方,政府应该做的是营造生态……不是去投钱做书店,去跟人家竞争。”

季风谢幕说明独立书店宿命

政府出力扶持濒临消亡的文化种类值得肯定,但季风书园创办人严搏非认为,关键是谁来判断该扶持的对象?

在严搏非看来,体制倾向于帮助愿意迎合执政者需求的业者,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实体书店,更像城市的化妆品。

即便有民营书店为城市营造了文化繁荣的景观,但它们肩负的使命与传统意义的独立书店渐行渐远,像季风这样坚持“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的民营书店的谢幕,并不偶然。

严搏非忆述,1990年代邓小平南巡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在“不争论”的前提下重启,开书店成为当年知识分子实现精神追求的外化表现,季风的设立体现的正是这样的精神现象。

21世纪初,宽容的氛围让季风迅猛扩张,鼎盛时期一度达到八家。不过,面对租金压力和环境的季风,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这在严搏非看来,季风的谢幕隐喻了一种“普遍的宿命”,体现了独立思想空间依附书店的日益困难。

在王国伟眼中,季风谢幕代表一个时代的终结,在这个实体书店风起云涌的新时代,季风壮烈地谢幕,就此青史留名。